技術文章
TECHNICAL ARTICLES電極法 COD 監測儀測量數據的誤差允許范圍并非固定統一,需結合儀器技術指標、應用場景(如實驗室校準 / 現場監測)、水樣濃度范圍及相關國家標準要求綜合判定,核心遵循 “低濃度誤差寬容度更高、現場監測誤差范圍寬于實驗室校準" 的原則。以下是具體分類說明:
一、核心依據:國家標準與行業規范要求
目前電極法 COD 監測儀的誤差控制主要參考兩類標準,不同場景下的允許誤差有明確界定:
適用場景 | 參考標準 | 誤差允許范圍(相對誤差) | 備注 |
實驗室校準(標準溶液) | 《HJ 1012-2019 固定污染源廢氣 二氧化碳的測定 非分散紅外吸收法》(COD 監測儀通用校準邏輯參考)、儀器出廠技術規范 | 低濃度(≤50mg/L):±15% | 針對國標溯源標準溶液(如 GB/T 11914 配套標準物質)的測量誤差 |
現場實際水樣監測 | 《HJ 355-2019 水污染源在線監測系統(CODcr、NH3-N 等)運行技術規范》 | 與國標重鉻酸鉀法(GB/T 11914)比對,相對偏差≤±15% | 實際水樣含干擾物質,誤差范圍寬于純標準溶液 |
在線監測系統驗收 | 《HJ 355-2019》 | 連續 7 天比對,90% 以上數據相對偏差≤±15% | 驗收關鍵指標,需同時滿足零點 / 跨度漂移要求 |
二、按 “測量對象" 細分誤差范圍
不同測量對象(標準溶液、質控樣、實際水樣)的誤差允許值差異較大,需針對性判斷:
1. 標準溶液測量(校準 / 驗證用)
標準溶液是 “誤差基準",誤差范圍最言格,需滿足儀器出廠時的核心精度指標:
低濃度標準溶液(如 10~50mg/L):允許相對誤差 ±15% (因低濃度信號弱,儀器靈敏度影響更大,誤差寬容度略高);
中濃度標準溶液(如 50~500mg/L):允許相對誤差 ±10% (最長用量程,精度要求適中);
高濃度標準溶液(如 500~2000mg/L):允許相對誤差 ±8% (高濃度信號強,儀器響應更穩定,誤差范圍更窄)。
例:用 200mg/L 標準溶液測量,若儀器顯示 185~215mg/L(±7.5%),則符合誤差要求;若顯示 170~230mg/L(±15%),則僅在低濃度場景下合格,中濃度場景不合格。
2. 有證質控樣品(日常質控用)
有證標準質控樣品(CRM,如國家環境監測總站發放)的誤差判斷以證書標注的 “保證值范圍" 為準,而非固定百分比:
質控樣證書會明確標注 “標準值 ± 不確定度"(如 “100mg/L ±5mg/L"“500mg/L ±20mg/L");
儀器測量值需落在該區間內,超出則判定為誤差超標(即使相對誤差未超 10%,若超出證書范圍仍不合格)。
例:某質控樣證書標注 “200±10mg/L",儀器測量值 208mg/L(相對誤差 4%)合格;若測量值 212mg/L(相對誤差 6%),雖百分比低,但超出證書范圍,仍需排查問題。
3. 實際水樣測量(現場應用用)
實際水樣含懸浮物、氯離子、有機物等干擾,誤差范圍最寬松,核心參考與國標重鉻酸鉀法(GB/T 11914)的比對結果:
當實際水樣 COD 濃度**≤50mg/L時,允許與重鉻酸鉀法的相對偏差≤±15%** ;
當濃度 **>50mg/L時,允許相對偏差≤±10%** ;
若水樣含高氯(Cl?>1000mg/L)或高懸浮物(SS>100mg/L),需先預處理(如加掩蔽劑、過濾),預處理后仍需滿足上述偏差要求,否則需優化預處理流程。
三、儀器性能附加要求:零點與跨度漂移
除 “測量誤差" 外,儀器的 “零點漂移" 和 “跨度漂移" 也會間接影響數據準確性,相關標準也明確了允許范圍:
零點漂移:用空白溶液(COD≈0mg/L)連續監測 8 小時,最大測量值≤2mg/L(或儀器滿量程的 1%,取較大值);
跨度漂移:用滿量程 80% 濃度的標準溶液連續監測 8 小時,最大偏差≤±5% (或儀器滿量程的 2%,取較大值);
若漂移超范圍,即使單次測量誤差合格,長期數據也會失真,需重新校準或更換部件(如電極、管路)。
總結:誤差判斷優先級
判斷電極法 COD 監測儀數據誤差是否合格,需按以下優先級執行:
優先看質控樣:若測量值超出有證質控樣證書范圍,直接判定不合格,無需看其他指標;
再看標準溶液:若標準溶液測量誤差超對應濃度區間的允許值(如中濃度超 ±10%),需重新校準儀器;
最后看實際水樣:與重鉻酸鉀法比對,偏差超 ±10%(或 ±15%)時,需排查樣品預處理或儀器干擾問題。
日常使用中,需將 “標準溶液校準 + 質控樣核驗 + 實際水樣比對" 結合,才能確保誤差始終在允許范圍內,避免因單一指標合格而忽略整體數據失真。